不分红的上市公司,你该不该买?

益菁汇资产   2018-06-08 本文章571阅读

前段时间两则消息刷屏,一是向来是资本市场的好孩子的格力电器,宣布2017年不分红后引来投资者用脚投票和交易所的过分关注,格力电器一下子跌停。

另外一则是,连续19年没有分过红的“抠门”铁公鸡浪莎股份终于分红了,公司拟每股派发现金0.06元,拟分红总金额为583万元。虽然分红金额少得可怜,但不管怎么说也总算走出了第一步。


分红向来是监管部门和股民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很多股民认为:公司赚了钱就必须要分红,而且越多越好,恨不得上市公司把他所有的利润都拿出来分。很多机构投资者也认为,A股没有投资价值,其逻辑之一就是A股上市公司的低分红率。

监管部门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分红甚至“强制”分红,如果上市公司不分红,就限制你再融资。


我们今天要来聊聊,这种看法对不对?

我认为,上市公司是否要分红,其关键之处是在于钱留在上市公司,能否得到高效利用。

我们举个例子,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从来不分红,股东也没吵着要巴菲特分红,为什么?

这是因为你买了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公司赚了钱,这些钱当然可以用来分红,但是股东们觉得如果把这些钱继续交给老巴去打理,要远远比自己去做投资赚得多,因为巴菲特每年能给股东赚20%多呢。

等到原本要分红的钱创造出了可观的利润,就能够继续推动公司股价上涨,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正因为坚持不分红的原则,老巴把自己给股东赚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复利奇迹”,为股东创造了难以想象的财富。

如果伯克希尔选择了有利润就分红,那么他们股东的回报率就要大大打折扣了。

在1985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表示,只有当伯克希尔无法从自己的生意模式中为股东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回报时才会考虑分红。

伯克希尔之所以不分红,是由于它有足够的能力获得高于市场的回报并维持利润。巴菲特还表示将大笔现金返还给投资者将是灾难。


看了巴菲特,我们再看看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科技公司也从来不分红,为什么也没有人觉得不好?

因为同样道理,钱在他们手里,钱生钱的速度比在你自己手里更快。

他们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钱去投资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找到新盈利点;

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这些钱去并购,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建立生态圈,形成商业帝国。

到最后,大家看到这些公司的利润不断创新高,股价不断创新高。如果这些公司一有利润就分红,哪有今天的市值?投资者哪有今天的高回报?


反之,有些公司主营业务已经没有太大增长空间,也不需要很多资本支出用于扩张,钱留在这些公司手里,利用效率极低,边际投资回报率还不如股东自己投理财产品,这些公司有利润了,那就需要分红。

钱留在这些公司手里,要么就去乱投资、乱收购,要么就是存银行、吃利息。


一般说来,如果是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股),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扩张,而且扩张的投资回报率很高,就不应该选择现金分红。

如果是处于成熟期甚至是衰退期的企业,赚到的现金就应该派给股东们,因为他们的成长空间已经见顶,不需要太多钱用于扩张。


这些年,监管层对于分红这件事也是越来越重视的。

监管层加强监管、研究制定对付铁公鸡的“硬”措施、对有能力但是不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进行监管约谈等等举措,的确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分红积极性。

监管层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分红来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可是背后仍然一些问题是有待思考的。


第一,是否有必要强制企业分红?

第二,把分红和再融资挂钩本身是否就是矛盾:因为企业既然需要再融资,为什么还要求他分红呢?

这些问题的解答,从长远来看,需要更加市场化的约束机制,而不是靠一刀切的政策。

在成熟资本市场,如果成熟期企业不分红或者降低分红,股价马上就会下跌;反之,很多科技股即便从不分红,股价还是屡创新高,因为市场觉得他们不应该分红。

正因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制定一个合理的强制分红的政策,所以,成熟的市场机制比一刀切的政策更加有效。


一键咨询